(资料图)
新华网武汉4月27日电(毅清)“江豚回家了”。2023年4月25日10时49分,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顺利实施长江江豚野化放归。
在保护区老湾故道夹江水域,2头5岁左右、经过2年适应性训练(野化训练)的雄性长江江豚穿着“保护背心”,自由地游入长江干流。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2022年全流域江豚科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与2017年的1012头相比,实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流域7个淡水豚类保护区中保护河段最长的自然保护区,2021年4月,保护区从迁地保护基地向老湾故道迁入了2头长江江豚,首次实施了迁地保护长江江豚的野化训练。
两年来,保护区制定并启动了长江江豚适应性训练,通过实施持续水上目视、水下声学观察和监测,开展了一系列船噪声适应性训练、捕食行为重建训练、干流适应性训练等。经过2年适应性训练,此次放归的2头长江江豚已具备在不同流速、鱼类密度相对较低的水域主动获得足够能量和营养的能力,在集群和协同活动中主动避开小型船舶、水下网具和水深较浅水域的能力,已基本适应长江自然水域的生存环境。
放归后的2只江豚,时时刻刻牵动着科研工作人员的心。两天来,保护区工作人员采用实时拖拽式被动声纳系统,辅助目视观察确定放归后的长江江豚位置,并采用手持无线电接收系统和无人机实时搜寻,对长江江豚进行不间断监控保护,从群聚适应性、环境影响性及水域适应性等多方面进行监测,实时掌握长江江豚动向。
4月26日11:05分,根据监测站监测结果,从保护区老湾基地向长江下游50多公里范围,共发现长江江豚17头次,最大群体6头。监测显示,保护区集群的长江江豚都在适宜的栖息地,避开了繁忙的航运水域,没有异常情况发生。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梅志刚说,此次长江江豚的成功放归,将为天鹅洲等其他保护区开展迁地保护长江江豚的野化训练工作提供技术规范,为野化训练后的长江江豚放归干流提供技术参考,是继成功实施江豚两年野化训练后,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迈出的又一历史性关键一步。